您好!欢迎来到武汉老龄产业网~

手机站

App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老年权益 > 利益诱惑

增强反诈意识谨防电信诈骗

所属分类:利益诱惑 阅读次数:2016 发布时间:2024-07-15

电信网络诈骗是什么?

电信网络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电话、短信、互联网等电信网络技术手段,虚构事实,设置骗局,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骗取公私财物的犯罪行为。

电信网络诈骗的特征是什么?

01 诈骗方式多样化。诈骗分子紧跟社会热点,不断翻新诈骗方式,针对不同人群制定行骗方案。

02 诈骗工具高科技化。诈骗分子使用计算机网络及电话等聊天通讯工具,通过互联网服务器和群发器等工具进行撒网式布局。

03 作案手段隐蔽化。诈骗分子主要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手段进行诈骗,没有与受害人有任何接触,这种非接触性的诈骗行为隐蔽性强。

04 诈骗场地流动化。诈骗分子具有一定的反侦察能力,为了躲避公安部门的抓捕,不断更换诈骗驻扎点。

05 诈骗群体职业化。诈骗分子组织完善,甚至达到企业化运作,人员技术熟练。

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有什么?

01 仿冒身份欺诈。通过冒充领导、亲友、机构单位等身份进行欺诈。例如,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银行工作人员等进行诈骗。

02 信息泄露诈骗。诈骗分子通常会利用某些信息泄露的漏洞,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受害者的个人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等,然后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诈骗。

03 购物类欺诈。通过以各种虚假优惠信息、客服退款、虚假网店等方式实施欺诈。包括但不限于虚假网络贷款、冒充客服、冒充老师收费等。

04 利益诱惑类诈骗。如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理财、民族资产解冻等,通过诱骗受害人在其提供的网站、APP投资,初步小额投资获得较高利润,取得进一步信任,诱导加大投入。

05 网络购物诈骗。通过社交媒体、网购平台发布低价商品或特殊服务广告,诱导受害者进行私下交易并转账,之后诈骗者消失。

06 冒充领导、熟人类诈骗。使用受害人的领导、熟人的照片、姓名等信息创建社交账号,以虚假身份建立联系,以各种理由要求受害人转账。

07 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类诈骗。发布网络游戏账号、道具、点卡买卖广告,诱导受害人私下交易,要求支付各种费用后便消失。

08 资源共享诈骗。诈骗分子通常会利用某些网络平台或社交媒体,向受害者发送链接或二维码,引诱受害者共享自己的资源,如充电宝、WiFi、电影等,并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受害者的个人信息,最终骗取受害者的钱财。

电信网络诈骗怎么防?

01 遇事要保持冷静诈骗分子往往利用人们的贪婪和恐惧等心理实施诈骗,这时候我们一定要保持冷静,认真和理性的分析信息的来源和内容,判断信息的可信度,也可以询问身边防范能力和辨识能力强的亲友。

02 转账要谨慎诈骗分子会抓住人们粗心大意的心理实施诈骗,有的诈骗分子会盗取他人微信、QQ等社交账号,通过谎称借钱等手段实施诈骗。我们在转账时一定要提前通过电话或者视频进行沟通,确认转账的金额和账户等信息。

03 报警求助要及时当我们发现自己被骗时,一定要及时报警并提供详细的信息,如对方的电话号码、姓名、银行卡号等,在公安机关采制笔录时一定要详细陈述被骗的具体情节,切记不要隐瞒真相,增加公安机关的侦查难度。

04 反诈宣传要参加在司法、银行、通信等机关部门开展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的宣传时一定要积极参加并仔细阅读和学习反诈知识。多在网络和电视上学习反诈知识,了解诈骗分子常用的和最新的诈骗手段,多看多了解一些诈骗事例,让反诈意识入心入脑,切实提升自身反诈能力和意识。

05 个人信息不要泄露个人信息的泄露是诈骗分子的重要切入点,司法实践中因个人信息泄露而导致被骗,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要将自己的身份证号、姓名、手机号,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泄露给陌生人。在上网时也不要点可疑链接、不要下载不安全的软件、不要填写个人信息等。不要将自己的手机、银行卡等个人物品借给他人。

    点赞

    收藏关注

    星级:

    利益诱惑推荐